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
主管: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辦: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
出版:醫藥衛生雜志編輯部
MEDICINE AND HYGIENE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收錄期刊
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收錄期刊
期刊信息
ABUIABAEGAAgov-b_gUomLec5AEwkAM4gwQ

期刊名稱:醫藥衛生
主管單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主辦單位: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
出版單位:醫藥衛生雜志社

期刊總編:車東林

國內刊號:CN50-9219/R

國際刊號:ISSN1671-5675


03.jpg


01.jpg


02.jpg

新聞詳情

顱內壓監測人工冬眠療法對腦外傷術后氣管切開患者的護理觀察

發表時間:2023-10-01 12:18作者:?杜燕 童孜蓉來源: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摘要:目的 觀察監測顱內壓,觀察人工冬眠療法對于腦外傷氣管切開患者的臨床護理療效。方法 將納入標準的46例病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干預,觀察組采用人工冬眠療法治療,治療前后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評估。結果 人工冬眠療法較之常規護理更佳,觀察組顱內壓、GCS評分和不良事件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通過顱內壓監測,人工冬眠療法對于腦外傷氣管切開患者的臨床護理確有臨床療效。

關鍵詞:腦外傷、人工冬眠、顱內壓


腦外傷是神經外科常見的創傷性疾病,據統計全球每年有約1000萬人發生腦外傷[1],而在我國其發生率可達100/10萬[2]。本病具有著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而在監護室,尤其以重癥患者居多,其中氣管切開接受呼吸機輔助通氣患者占多數。在急性期手術治療后常易出現顱內壓增高等風險,對于重癥昏迷患者危害較大。目前人工冬眠療法在顱腦重癥疾病中,得到較為普遍的臨床應用,具有降低代謝、減少細胞耗氧、改善微循環的特點,本文通過顱內壓監測儀監測重型腦外傷患者的顱內壓及其他臨床數據,以分析人工冬眠療法對于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腦外傷患者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于2016年05月-2018年05月,在江蘇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監護室,共納入46例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的重型腦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3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21-75歲,平均(49.43+7.52)歲;對照組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齡19-79歲,平均(49.17+7.21)歲。兩組患者GCS評分均≤8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GCS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氣管切開術并以呼吸機輔助通氣,在行顱骨手術后予以顱內壓監測,術中將強生Codman顱內壓監測儀監測探頭置于腦室內,并將探頭連接部分做好固定,以防牽拉導管。除發生顱內感染等其他危險因素,術后將持續進行顱內壓監測10天,并記錄相關數值。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措施干預:予以心電監護,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定時觀察患者意識狀態、瞳孔變化、肢體活動等,并予以記錄;每4小時測量一次患者體溫,對于高熱患者予以降溫等對癥處理;護理患者術后傷口,觀察滲出、愈合情況,及時清理以防止感染;保持導流管通暢。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人工冬眠療法:實驗組患者在手術后立即予以鎮靜藥物(生理鹽水50ml+咪達唑侖25mg,生理鹽水50ml+右美托咪定400ug)泵入,冬眠合劑(生理鹽水50ml+氯丙嗪50mg+異丙嗪50mg)泵入,泵速常規以4ml/h泵入,根據患者病情予以調節;并予以亞低溫治療:冰毯覆蓋患者軀干,以薄治療巾間隔,以防止凍傷,并將房間溫度維持于26℃,保持恒溫,將患者體溫目標維持于32-35℃,予以監測患者口腔體溫,記錄體溫單。

1.3觀察指標

(1)在治療前以及治療1周后統計兩組患者顱內壓和GCS評分;(2)在住院期間,統計兩組患者發生的不良事件以及發生率;(3)統計兩組患者住院周期,并在半年后進行回訪調查,采用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殘疾評定量表(WHO-DAS2.0)進行殘疾評估,并統計死亡患者人數。

1.4統計方法

選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表1顱內壓及GCS評分(x—±s)


組別
時間
顱內壓
GCS
觀察組
治療前
治療后
19.85±7.16
16.12±5.12
4.73±1.82
8.11±2.15
對照組
治療前
治療后
19.64±7.13
23.46±7.67
4.77±1.91
6.46±2.08



表2不良事件發生率[n(%)]


組別
不良事件發生率






高熱
抽搐
顱內高壓
心律失常
電解質紊亂
死亡率
觀察組
0(0%)
1(4.35%)
1(4.35%)
2(8.70%)
2(8.70%)
3(13.04%)
對照組
3(13.04%)
2(8.70%)
3(13.04%)
4(17.39%)
3(13.04%)
4(17.39%)



3.討論

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常易出現顱內高壓的癥狀,會擠壓下丘腦、腦干、第三腦室受到損傷,使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而引發中樞性高熱。高熱會使腦組織代謝率增高,加劇腦細胞缺氧及凋亡,當體溫持高于39℃,會增加繼發性損害和死亡率的風險[3]。通過腦室內監測,可以直接觀察壓力值,但長期插管都具有著一定的顱內感染的風險,本次觀察以監測7天為期限,病情嚴重者予以繼續觀察。

人工冬眠療法可以使機體處于冬眠狀態,從而降低機體代謝、減少細胞耗氧量,幫助患者平穩度過術后并發癥高發期[4]。亞低溫治療具有腦保護作用,可降低腦組織細胞氧耗量,減少乳酸堆積;保護血腦屏障,減輕腦水腫;抑制內源性毒性產物對腦組織細胞的損害;亞低溫狀態下能減少自由基的產生,并中斷氧自由基的連鎖反應[5]。有研究顯示,亞低溫可減少自由基生成,減少腦部毒性

損害;可減少細胞破壞,抑制有害因子的生成、釋放,繼發性神經元細胞損傷較小,從而改善患者預后[6]。

通過本研究發現,靜脈滴注冬眠合劑后,患者能進入鎮靜狀態,減少氣道對氣管插管等不良反應,增加順應性,使血壓、心率、呼吸頻率保持在平穩狀態,并減少電解質紊亂、心律失常等后續不良反應。腦外傷術后持續行顱內壓監測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改善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Hydar A A,Wunderlich C A,Puvachandra P,et al.The impactof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a global perspective[J].NeuroRehabilitation,2007,22(5):341-353.

[2]Wang ZC Zhao YL.Craniocerebral trauma clinical research andstandardized treatment[J].Chin J Neurosurg,2001,17:133-134.

[3]戚振紅,陳家鑫,楊延斌,等.探討CRRT在重型顱腦外傷伴中樞性高熱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0):3423-3425.

[4]陳靈侃,李株堅,唐娟.人工冬眠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術后帶氣管插管期間的應用[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2,24(07):22-24.

[5]鹿中華,孫昀.亞低溫治療對重型顱腦外傷腦糖代謝及氧代謝的影響機制研究進展[J].安徽醫藥,2012,16(05):692-694.

[6]朱敏,郭春華,何衛春,等.重型顱腦外傷合并深低溫治愈1例[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3,10(02):118



.


首頁   |     過刊目錄    |     期刊簡介    |     投稿須知    |     在線投稿    |     錄用查詢    |     醫療資訊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2009~2020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醫藥衛生雜志社
《醫藥衛生》雜志是醫學學術期刊,歡迎有能力的個人或單位為我刊組織推薦優秀學術論文稿件
編輯部電話:023-48488799   投稿郵箱: yywszzbjb@163.com   
武漢墨海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所有權